大腸癌的早期症狀與篩檢指南

大腸癌是全球最常見的癌症之一,早期發現與治療是提高存活率的關鍵。然而,許多患者在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,或者容易忽略輕微的不適。本文將介紹大腸癌的早期症狀以及篩檢的重要性,幫助您及早預防與應對。



一、大腸癌的早期症狀


早期大腸癌的症狀通常較為隱匿,但仍有一些徵兆值得留意:

  1. 大便形狀或習慣改變

    • 持續性腹瀉、便秘或排便習慣改變,且無法用其他明顯原因解釋。
    • 大便變細,可能因腸道內腫瘤阻塞所致。
  2. 大便帶血或顏色異常

    • 糞便中出現鮮紅色或深褐色血液,可能是腸道出血的信號。
    • 若血液混合在糞便內,通常需特別警惕。
  3. 持續腹痛或不適

    • 腹部經常感到脹氣、痙攣或疼痛,可能是腸道發炎或腫瘤壓迫的表現。
  4.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

    • 無意減肥卻持續消瘦,可能是腸道吸收功能受損或癌症影響代謝所致。
  5. 疲倦和貧血症狀

    • 因腸道慢性出血導致貧血,出現疲勞、頭暈或膚色蒼白等症狀。

提醒:上述症狀不一定代表大腸癌,但若持續數週未改善,應盡早就醫檢查。



二、大腸癌的篩檢方法


定期篩檢是預防大腸癌的有效手段,尤其對於 50 歲以上或高風險人群更為重要。以下是常見的篩檢方式:

  1. 糞便潛血測試(FOBT)

    • 原理:檢查糞便中是否含有微量血液,適合早期篩檢。
    • 建議頻率:每年進行一次,尤其適合初次篩檢者。
  2. 糞便免疫化學測試(FIT)

    • 原理:更精確地檢測糞便中的血液,靈敏度高,能檢測更早期的出血。
    • 建議頻率:每 1-2 年進行一次。
  3. 大腸鏡檢查

    • 原理:透過內視鏡直接觀察大腸內壁,能同時切除息肉或進行活檢。
    • 建議頻率:若初次檢查正常,可每 5-10 年檢查一次。
    • 適用對象:高風險族群(如家族有大腸癌病史者)或糞便測試結果異常者。
  4. CT 結腸造影(虛擬大腸鏡)

    • 原理:透過 CT 掃描重建大腸影像,適合不便進行傳統大腸鏡者。
    • 建議頻率:每 5 年進行一次,需依醫生建議執行。



三、大腸癌的高風險人群


某些族群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更高,需特別重視篩檢與早期預防:

  1. 年齡超過 50 歲

    • 年齡是大腸癌的主要風險因子之一,建議 50 歲後定期篩檢。
  2. 家族病史

    • 若直系親屬曾患大腸癌或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史,風險顯著增加。
  3. 炎症性腸病患者

    • 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者,罹癌風險較一般人高。
  4.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

    • 長期高脂低纖飲食、酗酒或吸煙者罹患風險較高。



四、如何降低大腸癌風險?


除了定期篩檢,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:

  1. 均衡飲食:多攝取高纖維食物,如全穀類、蔬果,減少紅肉與加工肉製品的攝取。
  2. 保持運動習慣: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,促進腸道健康。
  3. 戒菸限酒:戒除吸煙,減少飲酒量,有助降低癌症風險。
  4. 維持健康體重:避免肥胖,因為過多的腹部脂肪與大腸癌的發病風險相關。



結語:早期發現,遠離大腸癌


大腸癌雖然是高發疾病,但也是可以預防與早期治療的癌症之一。透過認識早期症狀、定期篩檢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改變,您可以有效降低罹患風險,守護自己的健康。記住,健康生活從預防開始!

延伸閱讀



張貼留言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