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藥材 | 白芷

 

別名:薛、芷、芳香、苻蘺、澤芬、白茝、香白芷、虈、晼、白茞


功效作用:散風除濕,通竅止痛,消腫排膿。用於感冒頭痛,眉棱骨痛,鼻塞,鼻淵,牙痛,白帶,瘡瘍腫痛。


英文名:Dahuricae Angelica Root Taiwan Angelica Root, Root of Dahuricae Angelica , Root of Taiwan Angelica, Root of Scabrous Cowparsnip


始載於 《神農本草經》

毒性 有毒(一說無毒)

歸經 胃經、肺經、脾經

藥性

藥味


中文別名


①興安白芷,又名:達烏里當歸,走馬芹。


②川白芷,又名:異形當歸。


③杭白芷,又名:浙白芷、台灣當歸。


④雲南牛防風,又名:滇白芷、粗糙獨活。


⑤大活。


草藥名:白芷 (《本經》)


異名:薛、芷(《楚辭》),芳香(《本經》),苻蘺、澤芬(《吳普本草》),白茝(《別錄》),香白芷(《夷堅志》)。


性味歸經:辛,溫。歸肺、胃經。


功效:祛風散寒,通竅止痛,消腫排膿,燥濕止帶。


來源中國:為傘形科植物禹白芷、興安白芷、川白芷、杭白芷或雲南牛防風的根,禹白芷主產河南禹州一帶。北方的一些省區有栽培,多自產自銷,少數調省外。


化學成分:本品含揮髮油,香豆素及其衍生物,如當歸素、白當歸醚、歐前胡乙素、白芷毒素等。還含有揮髮油,油中有3-亞甲基-6-環己烯、十一炭烯-4、欖香烯、十六烷酸、壬烯醇等。


功用主治

祛風,燥濕,消腫,止痛。


治頭痛,眉棱骨痛,齒痛,鼻淵,寒濕腹痛,腸風痔漏,赤白帶下,癰疽瘡瘍,皮膚燥癢,疥癬。


①《本經》:主女人漏下赤白,血閉陰腫,寒熱,風頭(頭風)侵目淚出,長肌膚,潤澤。


②《別錄》:療風邪久渴(久渴或疑作'久瀉'),嘔吐,兩脅滿,風痛頭眩,目癢。


③《藥性論》:治心腹血刺痛,除風邪,主女人血崩及嘔逆,明目、止淚出,療婦人瀝血、腰腹痛;能蝕膿。


④《日華子本草》:治目赤胬肉,及補胎漏滑落,破宿血,補新血,乳癰、發背、瘰癧、腸風、痔瘺,排膿,瘡痍、疥癬,止痛生肌,去面皯疵瘢。


⑤《滇南本草》:祛皮膚遊走之風,止胃冷腹痛寒痛,周身寒濕疼痛。


⑥《綱目》:治鼻淵、鼻衄、齒痛、眉棱骨痛,大腸風秘,小便出血,婦人血風眩運,翻胃吐食;解砒毒,蛇傷,刀箭金瘡。


食療作用

白芷味辛,性溫;歸肺、胃、大腸經;芳香升散;


具有祛風解表,散寒止痛,除濕通竅,消腫排膿的功效;


主治風寒感冒,頭痛,眉棱骨痛,齒痛,目癢淚出,鼻塞,鼻淵,濕盛久瀉,腸風痔漏,赤白帶下,癰疽瘡瘍,瘙癢疥癬,毒蛇咬傷。

張貼留言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