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藥材|茯苓

功效作用:利水滲濕,健脾寧心。用於水腫尿少,痰飲眩悸,脾虛食少,便溏洩瀉,心神不安,驚悸失眠。


歸經 心經、肺經、脾經

藥性

藥味 甘、淡



【藥名】茯苓


【別名】茯菟(《本經》),茯靈(《史記》),茯蕶(《廣雅》),伏苓、伏菟(《唐本草》),松腴(《記事珠》),絳晨伏胎(《酉陽雜俎》),雲苓(《滇海虞衡志》),茯兔(《綱目》),松薯、松木薯,松苓(《廣西中藥志》)。



【炮製方法】茯苓:用水浸泡,洗淨,潤後稍蒸,及時切取皮和塊或切厚片,曬乾。


朱茯苓:取茯苓塊以清水噴淋,稍悶潤,加硃砂細粉撒佈均勻,反覆翻動,使其外表粘滿硃砂粉末,然後晾乾,(每茯苓塊100斤,用硃砂粉30兩)


【產地及道地藥材】主產安徽、湖北、河南、雲南。此外貴州、四川、廣西、福建、湖南、浙江、河北等地亦產。以安徽、湖北產量較大;雲南所產品質較佳,稱「雲茯苓」,為道地藥材。



性味歸經

【性味】甘、淡,平。


①《本經》:「味甘,平。」


②《醫學啟源》:「《主治秘訣》雲,性溫,味淡。」


【歸經】歸心、肺、脾、腎經。


①《湯液本草》:「入手大陰,足大陽、少陽經。」


②《本草蒙筌》:「入膀胱、腎、肺。」


③《雷公炮製藥性解》:「入肺、脾、小腸三經。」


④《本草經疏》:「入手足少陰,手太陽,足太陰、陽明經。」  


功效主治

【功效】滲濕利水;健脾和胃;寧心安神。


【主治】小便不利;水腫脹滿;痰飲欬逆;嘔吐;脾虛食少;洩瀉;心悸不安;失眠健忘;遺精白濁。


藥用配伍

如偏於寒濕者,可與桂枝、白朮等配伍;偏於濕熱者,可與豬苓、澤瀉等配伍;屬於脾氣虛者,可與黨參、黃耆、白朮等配伍;屬虛寒者,還可配附子、白朮等同用。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洩瀉、帶下,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,常與黨參、白朮、山藥等配伍。可用為補肺脾,治氣虛之輔佐藥。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,停聚化生痰飲之症,可用半夏、陳皮同用,也可配桂枝、白朮同用。治痰濕入絡、肩酸背痛,可配半夏、枳殼同用。用於心神不安、心悸、失眠等症,常與人蔘、遠志、酸棗仁等配伍。  


用藥禁忌

陰虛而無濕熱、虛寒滑精、氣虛下陷者慎服。


①《本草經集注》:「馬藺為之使。惡白斂。畏牡蒙、地榆、雄黃、秦艽、龜甲。」


②《藥性論》:「忌米醋。」


③張元素:「如小便利或數,服之則損人目。如汗多入服之,損元氣。」


④《本草經疏》:「病人腎虛,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虛寒精清滑,皆不得服。」


⑤《得配本草》:「氣虛下陷、水涸口乾俱禁用。」

張貼留言

0 留言